孩子不乖,沒啥不好(刊登於自由時報親子會客室)

本文刊登於自由時報親子會客室(106.5.17)
http://news.ltn.com.tw/news/supplement/paper/1103058

文/顏孝羽 臨床心理師
身為媽媽,很奇妙的是,我不太喜歡聽到我孩子上課一天後的評語是「很乖」。身為兒童臨床心理師,我也不太喜歡和個案家長說,今天孩子「很乖」。
不是乖不好,「乖」表示某種程度上,能配合團體規則;「乖」也可以代表服從,在極需要team work的時代,在團體中有一定程度服從性,確實很重要。
但是團隊合作(Team work)需要各類不同專長的人集結在一起,利用溝通和協調之方式,將彼此的專業集結,串聯出新的火花,所以如果從小沒有培養孩子的特點或長才,恐怕未來只能當個容易被取代的執行者,而當不上創新者、當不上獨一無二的領導人,當經濟不景氣,難保不優先出局。
近年好多注意力缺陷過動症、學習障礙、情緒障礙的孩子由家長帶來就診,希望孩子在校乖,不要搗亂,不要給老師添麻煩。
雖然這樣想沒有不好,這樣做也不是不對,只是不要把全部的時間,以及所有的心思放在讓孩子「乖」或所謂「恢復正常」上。

〈師長要反思〉盡量看到孩子的優點

當然,我們的教育需要做一些反思與調整,但身為家長與老師的我們,可以即刻行動。
他語言表達不流暢,那空間感和建造積木好不好?他寫字歪斜潦草,那畫圖行不行?他較內向害羞,不善交際,那他手工廚藝好不好?如果他不會讀也不會寫,那踢足球好不好?
我曾有一個學習障礙的學生,儘管自大班起早期療育,至今讀寫能力和同儕相較最多屬中下程度,但他小學階段不經意接觸了跆拳道,也喜歡上跆拳道,目前便以體保生之身分上了某台北市精華地區的高中。
另一位學生,則身兼學障、邊緣智商合併注意力缺陷過動症3種困難,因家裡開樂器行,自小學琴,且只有在練琴時不過動,現已甄試上藝術大學主修鋼琴,並利用時間在鋼琴教室開班授課。
這些障礙的學生,坦白講,從來就是輸在起跑點,他們的人生從來就不是天生擁一副好牌,但他們父母陪伴他們探索、鼓勵他們發覺自己的興趣,將壞牌打好。或許你的孩子目前為止生活自理都有問題,或許你目前仍覺得他沒有一項優勢、沒一件做得好,或許你的孩子時不時在校搗蛋,被老師投訴;如果嘗試改變心態,改變想法,改變「孩子只要不搗亂,我就偷笑」的小確幸,把他某方面做得「還可以」的能力加以培養,以心理學「自我驗證預言」之角度觀之,有天也許真的會實現。(作者為臨床心理師)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面對霸凌的終極解藥:兒童繪本教導我們的寬容

讓哭鬧立即停止的特效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