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2月, 2017的文章

正念教養,家長向前看(已刊登於自由時報親子會客室)

本文已刊登於自由時報親子會客室(106.11.14) http://news.ltn.com.tw/news/supplement/paper/1151616 文/顏孝羽 臨床心理師 正念是心理、教育及醫療近年的趨勢,指的是透過靜坐、冥想、瑜珈及任何的日常活動,例如喝水、行走,來內觀自己當下的想法、情緒及身體感覺。已有研究證實,定期之冥想及靜坐可改變人的腦波,達到深度放鬆的效果,正念活動也能提升左腦α波,增加個人的幸福感受。 正念應用在教養,是最高段的內功心法。在3C普及的時代,專家的處理技巧隨處可得,但每個人執行起來火候不同,差別就在於「正念」這一味心法。 為人父母是一項最無準備且難以勝任的工作。以時間來看,我們當子女當得比父母久;當妻子(或丈夫)當得比父母久,甚至我們職場的專業角色也比當父母久。在「父母」這麼資淺、工作負荷量大的領域,我們來不及重整自己的學經歷,就匆匆上場了。 即使專家也不能做到100分的父母。但華人社會中,普遍有「養不教,父之過」之傳統觀念,孩子一不聽話,長輩或親友會對著父母(尤其是對媽媽)說「囝仔要教」,使父母容易將孩子的行為和自己聯結,無形之中把孩子犯的錯,等同於父母教養的失當,甚至是先天的基因不良。 正念教養的核心心法,要用3個不等式來說明。 〈Check Point 1〉孩子的問題≠家長教育失敗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,許多的偏差行為現象的成因,例如注意力缺陷過動症、泛自閉症及學習障礙都有清楚的生理基礎,大腦造影可看得出輕微異常,此為腦功能輕度異常的結果,和後天的管教不一定有關聯。當然管教的方式及家庭環境,會影響症狀是否往趨向惡化,或是往適應之路邁進。 然而若父母爭吵時相互指責,甚至出現「因為你……所以孩子才……」、「孩子都是學你……」等過於簡化的解釋(例如:都是你允許他吃糖果,他現在才會蛀牙;都是你下班後盯著電視看,孩子也常看著電視發呆),對孩子的行為偏差不但沒有幫助,只是將孩子的行為和照顧者過度的聯結。 這樣的聯結容易讓照顧者在孩子犯錯當下,為自己辯護的需求被凸顯(例如證明自己沒有錯;證明自己是好爸爸、好媽媽;證明自己已為孩子付出很多),而忽略回應當下孩子的需求;這樣的聯結也可能把孩子的問題變為大人戰場的延伸,使孩子的需求未處理,卻在家內另闢戰場,最終沒有人是贏家。 孩子的問題不等於家

酒癮會遺傳?重罰不如預防(刊登在蘋果論壇)

本文以刊登於蘋果論壇(106.11.18) https://tw.appledaily.com/forum/daily/20171128/37858031 文:顏孝羽 臨床心理師 近日媒體報導台中一名酒駕累犯奪走一條寶貴生命,肇事者其中一位家人多年前也是酒駕肇事者。酒癮的成因多元,研究已證實酒癮之家族傾向,除基因方面之遺傳性,酒癮行為也經常代間遺傳。 酒駕背後往往是酒癮作祟,研究顯示3成酒駕累犯有酒癮的問題。醫學上的「癮」,即表示個人意志力已瓦解,無法單靠個人來克服成癮問題。因此當大眾期待酒癮者單憑一己之力,或只將焦點著重放在肇事後之重罰,恐無法在預防層次上進行改善。目前台灣社會對酒癮的幫助較少。健保不給付酒癮治療,戒酒需自費;「酒害防制法」落後《菸害防制法》10餘年等,均彰顯資源不足。然而,酒癮之戒除不易且極易復發,治療成功需要家人及社會之支持;尤其,酒癮個案往往先天有基因之脆弱性,加上家庭支持缺乏,酒精又取得容易,使戒酒之路雪上加霜。 教育扎根盡早介入 在台灣10至12歲兒童中,約有3成買過酒,1成1喝過酒;12至17歲之青少年中,酒精佔成癮物質中約3成。專家指出越小年紀接觸酒精,大腦中樞神經尚未成熟,日後成癮及情緒問題越易發生。 筆者從事臨床心理工作10餘年,深知許多酒癮家庭早已面臨經濟不穩、婚姻失和及家暴等問題卻不願求助。身處酒癮家庭之兒童,安全感不足,情緒敏感脆弱,傾向以逃避或暴力等方式因應挫折,成長路上比同儕艱辛。 因此,當老師們遇到來自酒癮家庭之孩子時,需盡早介入,看到孩子問題行為的背後是一個需要被支持的家庭,並盡早替家庭連結資源。希望一再的酒駕事件也能提醒教育與社會工作者,以預防層次協助酒癮家庭之兒童,終止酒癮之代間遺傳,預防酒癮,從教育扎根。 

孩子不乖,沒啥不好(刊登於自由時報親子會客室)

本文刊登於自由時報親子會客室(106.5.17) http://news.ltn.com.tw/news/supplement/paper/1103058 文/顏孝羽 臨床心理師 身為媽媽,很奇妙的是,我不太喜歡聽到我孩子上課一天後的評語是「很乖」。身為兒童臨床心理師,我也不太喜歡和個案家長說,今天孩子「很乖」。 不是乖不好,「乖」表示某種程度上,能配合團體規則;「乖」也可以代表服從,在極需要team work的時代,在團體中有一定程度服從性,確實很重要。 但是團隊合作(Team work)需要各類不同專長的人集結在一起,利用溝通和協調之方式,將彼此的專業集結,串聯出新的火花,所以如果從小沒有培養孩子的特點或長才,恐怕未來只能當個容易被取代的執行者,而當不上創新者、當不上獨一無二的領導人,當經濟不景氣,難保不優先出局。 近年好多注意力缺陷過動症、學習障礙、情緒障礙的孩子由家長帶來就診,希望孩子在校乖,不要搗亂,不要給老師添麻煩。 雖然這樣想沒有不好,這樣做也不是不對,只是不要把全部的時間,以及所有的心思放在讓孩子「乖」或所謂「恢復正常」上。 〈師長要反思〉盡量看到孩子的優點 當然,我們的教育需要做一些反思與調整,但身為家長與老師的我們,可以即刻行動。 他語言表達不流暢,那空間感和建造積木好不好?他寫字歪斜潦草,那畫圖行不行?他較內向害羞,不善交際,那他手工廚藝好不好?如果他不會讀也不會寫,那踢足球好不好? 我曾有一個學習障礙的學生,儘管自大班起早期療育,至今讀寫能力和同儕相較最多屬中下程度,但他小學階段不經意接觸了跆拳道,也喜歡上跆拳道,目前便以體保生之身分上了某台北市精華地區的高中。 另一位學生,則身兼學障、邊緣智商合併注意力缺陷過動症3種困難,因家裡開樂器行,自小學琴,且只有在練琴時不過動,現已甄試上藝術大學主修鋼琴,並利用時間在鋼琴教室開班授課。 這些障礙的學生,坦白講,從來就是輸在起跑點,他們的人生從來就不是天生擁一副好牌,但他們父母陪伴他們探索、鼓勵他們發覺自己的興趣,將壞牌打好。或許你的孩子目前為止生活自理都有問題,或許你目前仍覺得他沒有一項優勢、沒一件做得好,或許你的孩子時不時在校搗蛋,被老師投訴;如果嘗試改變心態,改變想法,改變「孩子只要不搗亂,我就偷笑」的小確幸,把他某方面做得「還可以」的能